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全国妇联系统公益慈善工作会议精神,“益起为她·筑梦芳华”——2025关爱妇女及家庭小红花公益专题活动于今春全面启动。值此公益行动深入推进之际,光明网携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共同策划《奋进的她们》深度访谈节目,以时代之笔描绘妇女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节目聚焦“公益赋能女性”的奋进史诗,对话三八红旗手、非遗传承人、公益先锋与行业领袖,通过公益案例与人生故事的交织,立体呈现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在公益之光的照耀下,她们以坚韧与智慧,在公益之光的照耀下打破边界、重塑价值。
让我们聆听这些闪耀着智慧与温度的声音,见证公益如何为女性插上梦想之翼,让每个“她”在时代浪潮中绽放万丈芳华。
本期嘉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天才妈妈”江苏苏州苏绣梦想工坊带头人周海云。
在苏州镇湖,苏绣不仅是千年传承的非遗技艺,更是无数人生活的底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乱针绣第四代传承人周海云,从七八岁起便在母亲与姐姐的绣绷间穿梭,针线伴随她走过贴补家用的童年,也见证了她从绣娘到传承人的蜕变。
然而,真正让苏绣从“墙上的艺术”走向“手中的生活”的,是她与女儿陆晓琳之间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
2013年,陆晓琳从国外留学归来,带着对苏绣的全新理解。她说:“这个刺绣不仅仅是挂在墙上、放在桌上——它要回归到生活当中来。”于是,围巾、包包、胸针……一系列兼具美学与实用的苏绣文创产品悄然诞生。
周海云起初并不理解。“她做的作品剪坏了、看起来粗犷,我说你这是干嘛呢?”然而,女儿的作品打破了传统装裱的边界——绣品被剪裁后直接置于墙面,观者可以触摸、可以自由组合,没有玻璃的阻隔,只有丝线与情感的贴近。这种“可触摸的非遗”,迅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
陆晓琳对苏绣的执着,源于她从小在绣绷间的耳濡目染,也来自她在国外求学时的文化触动。“她不管走到哪个国家,都能看到我们的苏绣”周海云感慨道,“这让她更加坚定要做这件事。”
从反对到佩服,周海云看到了女儿那一代传承人的独特力量:“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思维,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年轻人自然会喜欢。这个发展和创新,我真的做不来,但我佩服她。”
两代绣娘,两种路径,却共同织就了苏绣在当代的生命力——母亲坚守技艺的深度,女儿拓展表达的边界;母亲绣的是岁月沉淀的匠心,女儿绣的是时代青年的语言。
正如周海云所说:“传承不是重复,而是接续。”当古老的苏绣被戴在颈间、握在手中、挂在青春的墙上,它不再仅是非遗名录中的符号,而成为可感、可触、可生活的文化力量。(钟蕾蕾 王恩慧 周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