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平米一平米地修,他们在内蒙古给地球的“皮肤”做护理
首页> 公益频道> 要闻 > 正文

一平米一平米地修,他们在内蒙古给地球的“皮肤”做护理

来源:光明网2025-09-16 15:57

  草原被誉为“地球的皮肤”,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保护、调节和屏障功能。中国拥有40亿亩草原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些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存储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功能。它们如同绿色长城,守护着我国的生态安全。

  然而,这片重要的绿色屏障曾经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显示,我国70%的草原曾遭受不同程度退化。干旱加剧、降水减少、风沙及鼠兔病虫害频发等自然灾害,与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开发等人为因素交织,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

  创新理念:化整为零的修复智慧

  面对草原退化挑战,201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全国首个草原保护修复公益项目——“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化整为零”的理念,将宏大的生态修复目标分解为普通人可参与的小单元。

  “恢复草原生态功能,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学修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项目逐步推动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截至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超过20万人次公众参与该项目,累计修复退化草原达540.89万平方米。这个数字背后,是社会各界对草原保护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科技赋能,精准施治的修复方案

  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现代汽车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一期)的专家针对不同的草原“病症”开出了精准“药方”。

  对200亩盐碱地,团队采取“三步走”策略:先改良土壤,补充缺失养分,中和过高盐碱度;再混播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尖兵”;最后在地表铺设覆盖物,锁住土壤水分,抑制盐碱返回。

  对800亩退化草地,则采用“围栏封育+人工补播+合理施肥”的方法。围栏封育给予草原喘息之机,人工补播乡土草种和合理施肥促进草地恢复。“我们通过施肥、补播、围封等技术手段,逐步恢复土壤肥力和植被多样性。”中国绿化基金会“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现代汽车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执行方、易草(北京)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温刘君介绍。

  升级拓展,实现二期项目的创新突破

  2025年,现代汽车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二期启动,项目地选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计划修复退化草地面积3500亩。二期目标是在原项目区现有基础上,让植被盖度再增加15%,干草产量再提高20%以上。

  技术创新是二期的亮点。项目升级为“围栏封育+免耕补播+生态监测+碳汇计量”集成技术。免耕补播技术可以在不翻动土壤的情况下精准播种,既保护土壤结构,又节约成本。

  生态监测和碳汇计量的加入,使整个项目更加科学透明,能够实时跟踪草原恢复情况,精准计算环境贡献值。

  生态回归,生物多样性的欣喜再现

  记者在一期项目修复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植被覆盖度从不足50%提高到70%以上,干草产量达到每亩60公斤,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曾经退化严重的草地,现在野花、昆虫、鸟类都回来了。”温刘君指着草场介绍。探访团在一平方米的草地上就发现了羊草、针茅、冷蒿等多种植物。

  碳汇功能显著提升。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一期项目在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累计产生碳汇量498吨,预计未来20年可达4982吨。这为草原碳汇方法学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

  社区共建,牧民参与的可持续之路

  项目不仅注重生态修复,更重视社区参与。通过持续宣传与培训,周边牧民逐渐意识到草原保护的重要性,自发开展草场围封、轮牧和休牧等措施。

  “雨水把肥料带进土里,草长好了,牛羊也能吃上更好的牧草。”一位当地牧民告诉记者。修复后的草原产草量大幅提升,直接降低了牧民饲养成本。

  “只有让牧民成为草原守护者,修复成果才能持续下去。”项目团队表示。这种社区共建模式确保了草原修复的可持续性,让生态效益真正转化为牧民的经济效益。

  国家战略:草原保护的整体格局

  “一平米草原保护计划”是我国草原生态修复大格局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我国草原生态质量显著提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以上。

  退化草原面积年均缩减5000万亩,年鲜草产量超过6亿吨,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草原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1600万户农牧民获得稳定的政策性收入。

  展望未来,走绿色发展的长远之路

  草原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科学指导和社区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绿化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探索草原碳汇开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希望将这里的经验推广到更多草原地区,让更多草原恢复生机,让牧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从乌兰察布到整个内蒙古草原,从一平方米到千万亩,这场绿色变革正在广袤的北方大地蔓延。修复后的草原不仅焕发出勃勃生机,更让牧民们看到了希望。“草长好了,我们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一位牧民抚摸着肥壮的羊群笑着说。

  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转变与希望。(光明网记者 钟蕾蕾 周雨涵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