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听一个朋友聊到,他无意间在微信里,找到了20年前在大学期间的献血记录。这件事他自己已经忘记,但被腾讯的公益轨迹记录下来,帮他重新补上了这段记忆。这是今年久久公益节期间,腾讯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之一“全国电子献血证”。这种温暖的细节,正是公益力量具体而微的体现,熠熠生辉,打动人心。
相比过去,今年久久公益节是一个新的起点,第一个变化是取消了配捐。客观地说,过去十来年,腾讯公益发起的配捐,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配捐是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但是又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和连接能力,鼓励全社会参与公益慈善。我认为这曾经是一个创举,其历史贡献,值得肯定。
过去十多年,是中国公益慈善高速、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如今,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有系统性的机制参与其中,发挥作用,贡献价值。因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升华、技术的升级迭代,一些更聚焦、更有力量、更专业化的支撑体系注入公益慈善行业,可以让捐赠避免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一些不规范行为。因此,今年久久公益节取消配捐,符合公益慈善的发展进程,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腾讯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其产品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走进日常生活。我看过马化腾先生的一篇文章,写我们所处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物理世界,一个是比特世界,两个世界互相促进,彼此相连。对此我深以为然,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就不再局限于我们所处的物理世界,还有一个数字化技术连接的网络世界。
公益慈善领域也是如此。如果说传统的公益慈善网络是垂直的、纵向的,那么互联网公益网络就是横向的、贯通的。互联网公益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连接能力,是传统的公益慈善网络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两种网络应该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泛鼓励大家参与公益,助力公益日常化,就是腾讯公益的应有之义。因此,腾讯公益需要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就要提升对公益组织的管理和公益项目的设计,形成更聚焦的、更系统的体系支撑,让公益慈善更加深入人心,触手可及。
今年久久公益节可以说重新定义腾讯公益。腾讯用数字技术和连接能力进行社会动员,不仅仅是简单的捐赠资金,而是大家一起来找社会议题方向,找到痛点之后,再运用核心能力找到专业性提升,创新公益的解决方案。这样发展下去,腾讯公益将变成公益慈善领域的一个枢纽,将创建更多的连接,更加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行业需求。
在中国的语境下,公益慈善事业已经不再是企业发展的备选项,而是必选项。而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也从简单的资金捐赠转到更广泛的公益。企业向善的外延逐渐扩大,已经开始用核心能力助解各种各样的社会民生问题。比如2021年成立的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就是运用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在乡村振兴、智慧养老等民生相关领域,寻找更创新的解决方案。
久久公益节也是如此,不再局限于资金捐赠,而是打开局面,增加了很多行为公益的新玩法,比如尝试用公益产品去覆盖一些非捐赠的场景,倡导以行动参与公益,倡导大家就近做好事,倡导大家把善意传递下去,人人向善,一起向善。
对我个人而言,感触最深的是“身边公益地图”,因为这是一种社区慈善。关于社区慈善,我们说了很多年,但发展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我觉得做社区慈善,需要眼睛向下看,改变工作风格。我们要重点关注受助人、捐赠人、居委会的需求,关注身边的需求。如果能够借助数字化的连接能力,让社区里有热情、有能力、有意愿的人被动员起来,让做善事的人们都行动起来,对于社区慈善来说就是善莫大焉。
我常说,公益慈善推动社会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社会善意的凝聚器,凝聚人心、激发公共品德。特别现代公益慈善,还能把公共政策一时不能做的事,通过社会力量来做实验,在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困难群体关怀等方面尝试走出一些创新道路,为公共服务做探索,为相关产业起到开拓作用。
中国公益慈善的潜力是巨大的。我记得2005年左右,曾经提到能不能在2010年捐赠总额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当时很多人持悲观态度,觉得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实际上,2008年汶川地震,我国的资金捐赠总额很快突破了76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大量的物资捐赠。
如果我们的公益慈善,有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再能够用数字化的力量与社会的其他层面相结合,比如促进行政组织、慈善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对接,再加以专业化、组织化进行社会动员,就一定能够对社会进步产生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
8月底,民政部等7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慈善文化五进活动”,动员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鼓励社会组织策划参与性强的慈善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可以说,这次久久公益节正逢其时,本身就是“五进活动”的具体化。展开来说,腾讯运用数字化技术,与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联合起来,让公益慈善走进社区,进入公众日常生活,这就是对“五进活动”最好的响应和支持。
我很希望“五进活动”能够推选出一批典型社会组织,他们作为标杆进行创新,做了一些实验,总结出一批优秀案例,提供给大家学习和借鉴,动员全社会以行动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真正实现把公益作为全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