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需要培育创新文化。科技宣传是倡导和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滋养创新文化生态的关键力量。
科技宣传培养公众认知,架设信息联通桥梁。科技宣传通过多媒体形态对科技创新技术和成果应用方向进行生动呈现,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突破转化为可理解、可感知的信息形态。面向企业,科技宣传通过多层次传播平台精准推送前沿技术与成果,降低创新成果链接成本;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营造崇尚科学和包容失败、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长期以来,科技创新链各环节间存在信息壁垒,科研人员埋头攻关却难觅应用出口,企业亟需技术创新成果却无从引入,公众对前沿科技既感陌生又充满期待。科技宣传通过发布和解读重大科技政策,报道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技成果,调研各领域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引领社会创新资本与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促使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探索根据社会需求与产业痛点向应用端靠拢。同时,媒体与政府联动对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发展模式与特色优势进行持续宣传,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与资本汇聚。
科技宣传点燃创新热情,彰显多元创新主体的精神品格。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真正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感召才能支撑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甘坐冷板凳。弘扬科学精神需要科技宣传制度建设的保障,通过各种科技报道进行议程设置和认知培养,让更多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台前,让他们的故事成为时代强音,成为科技创新文化生态中最坚韧的精神脊梁。从钱学森、黄大年到当代前沿领域的探索者,科学家精神经由科技宣传报道与传播成为激励后来者的动力源泉;深圳高交会、中关村论坛等科技盛事,通过集中展示与互动体验,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各类科普活动、科技竞赛的广泛开展,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科技宣传所传递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奉献品格,是科研工作者的力量源泉,也是公众投身科技创新的榜样引领。
科技宣传营造崇尚科学、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在信息爆炸且思潮纷繁的当下,网络伪科学流言和科技浮夸风不绝于耳,急功近利和科研浮躁时有发生,科技宣传肩负着弘扬科学精神、捍卫科学理性、引领创新伦理的使命,必须敢于亮剑,及时澄清谬误,捍卫科学尊严,推动全社会形成科技向善的共识,大力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创新风气。科技创新文化生态深植于崇尚科学、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肥沃文化土壤。科技宣传通过讲述有温度、有力量的科学家故事,展示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图景,让创新精神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可触的榜样力量。当科技工作者被尊崇为时代明星,当创新失败被普遍宽容,当全社会能理性看待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理解并尊重探索过程本身的价值,一种更为健康、更具韧性的创新文化便悄然形成。
为培育科技创新文化生态,科技宣传需要整合多媒体资源,创新传播形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协作、追求卓越的社会文化氛围。
创新宣传形式,“成果宣传”与“精神传播”并重。讲好创新故事不仅要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更要深入挖掘成果背后的故事,聚焦展现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技术工人等创新主体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创新思维和职业精神,让公众看到科技创新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失败的教训、团队的协作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通过电视访谈、人物报道、专题片、短视频、H5、新闻游戏、数据可视化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科技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影像、图表和故事,向公众解释科技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宣传政府在支持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等方面的包容审慎监管政策,打破公众对科技创新遥不可及和成功光环的刻板认知,营造鼓励探索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
打造协同平台,推动科技宣传融媒传播与跨界合作。科技宣传主体应利用多元化渠道建设融媒体矩阵和开放协同平台,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专业社区、科技馆、校园、企业等都是科技宣传分众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各渠道整合传播更利于科技信息传播,支持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科技企业家、科普大V等发声,传递专业、理性、有温度的声音。宣传部门与科技主管部门协同,促进科技创新文化培育纳入区域科技发展战略;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推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融入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创新主体密切联动,大力报道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跨学科团队协作的成功案例。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为不同创新主体搭建交流对话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供给平衡。
突出价值引领,提升公众参与度及获得感。科技宣传是链接科技与社会的关键力量,要多维度报道科技创新如何解决健康、能源、老龄化等社会重大问题,如何改善民生福祉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让公众感受到科技创新的价值与温度。通过多媒体渠道设置科技创新文化议题,引导社会开展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创新失败等话题的严肃思考与讨论,营造“科技向善”的共识。科技宣传的落点在于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运用沉浸式体验、科普游戏、科幻作品等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爱上科技创新;通过跨界联动举办科技节、创新展馆开放日、创客大赛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宣传物种监测、天文观测、数据集众包等科学研究的项目,引导公众参与并为科学进步贡献力量。
科技宣传赋能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其力虽柔,其效恒远。通过科技宣传关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全民对话与塑造,推动“科技第一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深度融合。面向“十五五”,科技宣传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培育科技宣传人才,坚持以创新精神筑牢价值根基,以更开放、包容、互动、深入的方式,让科技创新文化如春风化雨,滋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中华民族迈向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青岛理工大学 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