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的院长王露
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一场名为“扎迪和娜迪,月亮的孩子”的时装秀引人注目。来自中华女子学院的团队将云南拉祜族千年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打造出既承载文化记忆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亲子露营服饰系列。
作为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的院长,王露教授是这场非遗创新实践的领路人。她与刘川渤博士共同指导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
拉祜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古老歌谣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设计团队从拉祜族大地、天空与植被中提炼出标志性的绿、黄、红三色。
绿色象征森林的生机,黄色如同阳光般温暖,云南特有的大地红土色则承载着土地的厚重。这些色彩构成视觉上的“多巴胺”冲击,通过模块化设计与科技面料的结合,成为传递对自然敬畏与家庭情感的载体。葫芦作为拉祜族宇宙观与共生智慧的图腾,在设计中化为运动服饰上的立体装饰,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现代服装中“呼吸生长”。
设计运用了拉祜族非遗织锦技艺,编织新的“叙事”。“每一针都是通往过去的路,每一次彩线的交织,都是伸向未来的桥。”王露表示,“我们坚信,传统可以呼吸、可以生长,可以在新一代的手中继续讲述未被写完的故事。”
团队将这次合作定义为“科技与情感交织的可持续之旅”。设计不仅为旅途带来身体上的舒适、安全和便利,还成为旅途中抚慰灵魂、寄托情感的媒介。
从拉祜族妇女手中传承的刺绣技艺,被解构成可量产的时尚语言;传统色彩体系则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精准复刻,既保留手工温度,又满足现代生产需求。
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的院长王露
“非遗创新,并非仅仅是设计模式上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和合作模式上的创新。”王露强调。
作为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学院,他们通过大量项目合作,探索出师生与偏远地区手工艺人直接对接,深度创新合作的手拉手共建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避免主观的设计创意输出,而是从用户视角和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偏远地区手工艺人带来切实利益。
“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已经在9个省建设了10家梦想工坊、2家非遗体验中心,辐射带动了3000多名手工艺妇女受益。这种公益与时尚艺术碰撞融合的模式,正在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中华女子学院团队的创新实践,我们看到了一条让非遗技艺真正“活”起来的新路径——既要扎根传统,又要面向现代;既要保持文化本色,又要融入当代生活。这条路,正在越走越宽。(钟蕾蕾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