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丹江口市,一滴水的旅程,承载着润泽京津冀1.2亿人的重任,也悄然书写着水源地乡村绿色发展的篇章。
全国生态日前夕,记者深入丹江口水库周边社区,见证了由一滴水引发的深刻变革。这变革的引擎,正是2018年启航、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
小切口,大民生:从“如厕难”到“生态链”
项目聚焦水源地周边20个社区,精准切入“改水、改厕、环境治理”等民生痛点。曾经的厕所状况是困扰村民多年的“心病”——“空气不好,卫生条件差”。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油坊沟村的孙红是村里第一户改厕的示范户。如今,她所在的村庄360多户已全部完成卫生厕所改造。“看着好看,干净了,蚊子不咬了!”孙红高兴地说。
改造后的厕所,连接着项目精心构建的湿地净化系统。化粪池污水经过三级过滤,流出的清水可直接灌溉菜地。污水变资源,厕所革命的“最后一米”,蝶变为生态致富的“第一公里”。
从“肩挑背扛”到“水到渠成”
水的便利,直接浇灌出产业的新绿。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油坊沟村,杨万秀阿姨打理着郁郁葱葱的柑橘林。40年的种植经验曾饱受缺水之苦。“雨水不好的时候,橘子剥出来干巴巴的。天旱得厉害时,男的和女的都得挑水,压得够呛!”杨阿姨回忆道。
“母亲水窖”项目的到来,让灌溉难题迎刃而解。“管子一接,水阀一拧,水就都到地里了。”看着枝头绿油油、沉甸甸的柑橘,杨阿姨喜上眉梢,“今年这柑橘估计能收入上十万元。”
水润非遗,带动共富
走进神仙叶种植园区,草本清香扑面而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丹江口市凉水河镇小店子村村民郭静介绍,过去“看天收”,一年最多摘五茬叶子。有了稳定供水保障,“现在可以摘到七茬到八茬”。水分充足促进了生长,眼前已是今年的第四茬。
水的改变不仅提升了郭静基地的产量和质量,更有效带动了本地就业。“天天在我们家固定打工的有三十多人。”郭静说,未来随着规模扩大,将惠及更多乡亲。
2018年至2025年,“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在湖北、陕西、河南三省,通过实施改水、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环境整治及环境教育培训,助力广大乡村妇女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共建共享绿色乡村的良好氛围。项目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对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丹江口地区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丹江口的实践,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生态富民的生动画卷,为这一时代命题写下了鲜活的注脚。
策划:钟蕾蕾
后期: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