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广大残疾人的亲切关怀、对各级残联组织的殷殷嘱托。《“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提升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质量。”而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度是实现社会包容与公平的重要标志。公益项目在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增强其社会参与感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文章通过分析公益项目在帮助残疾人克服障碍,增强社会认同和参与感的作用,建议通过社会、政策和公众意识的多方面合作,进一步增强公益项目在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度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各类公益项目针对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进行了大量援助和广泛支持。然而,尽管有众多公益项目的实施,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参与度水平依然有待提升。为此,需要探讨公益项目如何通过创新的模式与有效策略,提升残疾人社会参与度,并为政策制定与项目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公益项目包括文化、教育、体育等多个方面,涉及领域较广,可为残疾人提供社会融入环境的配套设施和心理支持。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扶持、社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直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并提升社会地位,推动残疾人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并展现自我价值。如“阳光就业”公益项目,为残疾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为残疾人克服就业歧视、增强社会自信心做了进一步的支持;为保障残疾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互换,举办了残疾人艺术展、体育赛事等活动,促进社会大众对残疾群体的认知和接纳,提高了社会文明水平,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益项目可与当地知名企业联合,在其办公区域内专门为残疾人设计工作岗位,并针对残疾人的不同特点,为他们安排个性化工作内容。对肢体障碍者,可以安排他们从事不需要体力劳动的文字处理、客服支持等工作,兼顾体能、肢体动作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视觉障碍者,提供语音识别类的岗位;对于听觉障碍者,可提供无需语音沟通的岗位。为了保证残疾员工能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根据环境和政策法规要求,配备无障碍的设施,构建无障碍环境。
除此之外,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帮助残疾人增强专业技能。公益项目可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包括计算机技能培训、外语培训、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手工作品、烘焙等职业技能课程在内的培训课程。同时,注重设计适合残疾人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对有肢体障碍者进行网上教育,开设远程学习班;对于视觉障碍者,可进行盲文、大字报和无障碍阅读;对于听觉障碍者,可采用手语翻译+字幕。
这些培训可以帮助残疾人在工作中提高技能,也可以使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借助全方位支持,残疾人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参与,还可以在社交活动中找回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乐于参与其中,获得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公益项目还需要在社会公众中对残疾群体的认知和接受上加以改进,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中来,促进社会平等,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认同。
首先,在面向社会时,公益项目可以将残疾人的相关知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以及权益保障通过组织讲座、展览、公益沙龙等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如:定期举办“残疾人权利宣讲会”,围绕残疾人的平等权利、社会融入、无障碍环境等话题,邀请专家学者、残疾人团体代表,开展讨论,帮助社会大众对残疾人需求有较好的了解,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形成一个更加友爱、包容的社会。
其次,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合理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宣传活动,以此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残疾人的实际困难。项目可组织社会志愿者对现有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走访,对社区、企业、公共场所等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积极宣传无障碍环境理念,鼓励各方资源投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
随着社会认知度提升,残疾人将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接纳和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建设包容、开放、共享的社会。
政府支持是公益项目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残疾人就业,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残疾人的统计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且为企业的雇佣提供相关的税务、岗位、租金等补贴。与此同时,为协助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开展残疾人帮扶活动,为设立相关的公益项目,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由政府予以立项,并且成立专项基金,为社会团体提供相关经费和人员支持,从而为社会的公益性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公益项目除政府支持外,还须依靠社会企业、非营利团体以及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作为公益与市场桥梁的联结型社会企业,在通过创新性的经营模式促进公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比如,社会企业专门可以为满足残疾人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无障碍产品,为残疾人设计生产。此外,公益团体还可以与非营利机构合作,通过提供岗位培训、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支持,促进“残疾人就业援助计划”,帮助残疾人团体顺利过渡到岗位。
公共事业项目能够长期平稳经营,政府、企业及公益团体之间多方合作是关键所在。政府以政策和资金为依托,由企业以公益组织为龙头开展项目策划、管理,为企业提供岗位和市场资源,公益性团体发挥作用。这种联动合作,使各方面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项目实施的效率得到提升。公益项目可以通过社会的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残疾群体的社会融合。
“居安思危”,不断的反馈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公益项目能够持续性有效地开展下去,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对项目进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解决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反馈机制,积极倾听残疾群体声音,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使公益项目能够根据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适,确保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进行有质量的社会参与。随着公益项目的逐步推进,项目实施的范围应逐步扩大,力求让更多的残疾人受益。经办单位可通过合作伙伴的网络,将项目推广到其他地区,尤其是一些残疾人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并借助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使项目不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随着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残疾人权利意识的增强,公益项目在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方面愈发展现出其积极作用,尤其在求职支持、提升社会接受度以及促进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转变公众观念和确保资金的持续稳定。展望未来,公益项目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伙伴网络、创新服务策略、秉持更加包容的态度和灵活的机制,以便为残疾人提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机会。
(魏雪寒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