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怎么样能够规范、高质量地做一些研究和指南,让我们的病人在治疗上不走偏路,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大获益,这是我们的目标。”11月5日,在2022第四届中国医师公益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做了题为《科学提高临床实践指南质量,提升服务患者能力》的报告。
临床实践指南,指的是根据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定出的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樊嘉表示,近几年来,指南的数量不断地提升,然而数量提升的同时,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
“截止到2019年,我国发表的指南数量超过了1000篇。指南数量增加以后,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樊嘉举例说道,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排在第四第五位,但是它的死亡率排在第二位。从2003年到2017年,有17部专门针对肝癌筛查的指南发布,这个发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巴西、日本等国家。其中仅仅7部使用了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体系,对证据的强度进行了分级,并且给出了推荐意见。“我们的指南,最重要是考虑患者的权益,所以我们怎么样能更进一步地提高质量问题,这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挑战。”
樊嘉说,为提高我国指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021年在韩启德院士和王吉耀教授联名倡议下,组建了“中国临床实践指南联盟”,该联盟联合各个医学机构和学术组织,以 WHO 推荐的 GRADE 方法为技术核心,为指南的制定者提供方法学、临床研究证据整合、综合项目管理等全环节支持。
樊嘉介绍道,目前已经组建了重症、传染病、肝癌、检验、儿科、医院药学、呼吸、血液、神经外科、精神卫生、核医学、米苗外科和疼痛,13个临床委员会,一个学术委员会和一个方法学专委会。2021年度成功签订了9部指南,其中7部已经完稿 。
“我们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制作国际水准而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南,为多学科专业进行数据梳理、数据储备和数据产生,帮助中国的病人和医务人员战胜疾病,以及建设2030健康中国的贡献。”樊嘉表示,与此同时也推广了我国的先进诊疗经验,提升中国临床研究的国际地位。(光明网记者 刘希尧 庞聪)